服务平台首页>园区之窗>新闻中心>正文

酉阳: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传承文化丰富百姓生活

2020-09-27 阅读量:46

小河镇地处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南边陲,与贵州省沿河县接壤,距酉阳县城43公里、贵州沿河县城30公里。全镇面积95平方千米,辖4个行政村,43个村民小组6000余户18000人。

7月8日,记者走进小河镇,这里山川秀美,文化底蕴深厚,境内河流潺潺,清澈明净。有奇特的峡谷风光和绵延不绝的森林。这里的桃坡仙人洞,是苗族祖先生活起居的遗址,兴隆村阳戏被海内外称为土家文化的活化石。

改善人居环境 提升群众安全感

近年来,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,当地党委政府立足实际,精心组织、尽锐出战、完善基础设施、改善人居环境,发展产业助力百姓脱贫致富。

何开勇是酉阳税务局派驻到小河镇小岗村的驻村书记。2016年10月,何开勇初到小岗村,便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和村支两委干部积极走村入户,摸底排查。通过走访得知,当时的小岗村二组王家、七组干井沱、八组火石坝、高粱弯、家旦弯等地存在水源不足,安全卫生不达标的情况;小岗村4组有两户村民在当地未修建房屋,3户房屋存在住房安全隐患;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,雨天道路泥泞,百姓出行难也是村民关心的问题。

美丽小岗村。(摄影:秦涛)

为此,何开勇带领驻村工作队认真思考脱贫路子,给出了兜底扶贫要保障、基础设施大改善、发展产业固成效的解决方案。对于脱贫攻坚年度内收入不达标、家庭负担重、有大病、慢性病的群体考虑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处理;针对小岗村的水源问题,实施水资源综合利用,有效管理,在全村修建水池,统一安装水管、统一供水、统一管理,以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;发展村集体经济,通过“公司 村集体经济 农户”的模式带领群众增收致富。

村民新拉的水管。(摄影:储潇)

小岗村三组的冉诗云因病致贫,2016年村支两委考虑到他家的实际情况给他建了卡,通过近几年的政策扶持、发展产业在2018年实现了脱贫。“前几年我们小岗村的饮水存在较多问题,近几年政府和村支两委根据实际,积极改善,现在我家的饮水问题得到了改善,房屋也整改好了,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地提升。”

潺潺清水入户来。(摄影:储潇)

现年69岁的村民冉景全说:“何书记来我们村以后,我们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以前我们很多贫困户都住在老旧的破木屋,雨天出行也极为不便,现在在何书记的带领下,我们不仅搬进了新屋,还带领我们修好了路,更是发展多种产业从各方面帮我们老百姓脱贫致富,现在我们村的老百姓房屋修起了,水电、娃儿教育得到了保障,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。”

如今,小岗村在何开勇及村支两委的带领下,修建了便民服务中心1个,硬化通组公路35公里、人行便道36公里,修建蓄水池600立方米,200立方米的供水站一个,安装水管30000米,解决了全村的饮水问题。

大力发展产业提升百姓获得感

即将丰收的吊瓜。(摄影:储潇)

小岗村阳光充足、荒地较多,何开勇与村支两委通过“两个遍访”到产业发展先进地区实地取经,明确了荒山种茶、林下套种、光照增收的产业发展思路,引入酉州生态农业、秋博新能源等公司,通过“公司 村集体经济 农户”的模式,建设油茶基地3000亩,林下套种生姜、辣椒、中药材等1400亩,发展1兆瓦光伏项目1个。目前,小岗村流转土地2000亩,发展油茶产业1000亩。

“我现在在油茶基地务工一天有80元的收入,平时负责中药材基地的管护,加上我家流转的12亩土地,一年收入24000元不成问题!”正在油茶基地忙碌的贫困户冷红明高兴地说道。目前,油茶基地已带动该村177户贫困户全数参与,仅劳务收入便为村民增收240万元,切实让“荒山”变成了农民增收的“金山”。

尝到了产业致富的甜头,村民发展产业的劲头十足。曾经常年靠在县城打短工维持生计的村民罗华茂,今年选择回到小岗村,向村集体经济租用了100亩油茶基地套种生姜。“生姜经济效益高,1亩平均利润在1万元左右,100亩生姜一年能有100万元收入。”看着自家种植好的生姜,罗华茂信心满满地说,“在家种地也能致富,不打算再出去打工了!”和罗华茂一样发展林下套种的辣椒种植大户吴长秀,今年向村集体经济租用了300亩油茶基地,带动3户贫困户合伙入股,带动20余户贫困户通过务工收入稳定增收。

小岗村的光伏发电。(摄影:储潇)

“我村发展的光伏项目每年为19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400元,中药材、生姜、辣椒等项目能带动48户贫困户,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。贫困户脱贫信心足,带领贫困户稳定脱贫增收,我们也很有信心!”何开勇介绍道。

小岗村的变化只是小河镇的一个小小缩影,如今全镇的人居环境、基础设施、产业发展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,4个行政村18000余群众的获得感、安全感、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,老百姓的日子也走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
文化传承 丰富百姓精神生活

鸟瞰桃坡村。(摄影:秦涛)

在桃坡村9组(龚家坝),陈德禄和冉启尧老人正在为村民表演桃坡阳戏。阳戏,又名面具阳戏,脸壳戏。据陈德禄老人介绍,该戏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,于唐太宗年间发扬光大,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,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。

阳戏表演。(摄影:储潇)

酉阳阳戏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,是土家先民为驱邪逐疫的一种祭祀仪式,既保留了傩戏的精华,又融合地方土戏和花灯唱腔特色逐渐演变而来。主要特点扮演者都戴木制面具,是一种宗教与艺术结合的原始戏曲形式。

阳戏部分道具。(摄影:储潇)

阳戏通常必备面具有皇生、丞相、关公等25种,道具主要有印、牌带、师刀、令牌等20余种。目前桃坡阳戏已成为酉阳阳戏的发祥地,现在演变成村民惩恶扬善、祈祷祝福、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一种表演仪式。

“现在的桃坡阳戏到我这已经是近百年的第六代传承人,平时村民祝寿、婚嫁、还愿等都会邀请我们前去表演。”冉启尧老人介绍道。

阳戏传承人合影。(摄影:储潇)

据了解,酉阳阳戏目前分布于小河、铜鼓、丁市等乡镇,又以小岗、清泉两村的最为典型,2007年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桃坡阳戏现在的接班人冉强表示,“我们阳戏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,更成为了我们当地的一种文化名片,作为现阶段阳戏的接班人,我不仅要将其学好学精、更要将其传承下去,发扬光大。”